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地向世界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重寫了世界現代化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
長久以來,因占據現代化發展早期紅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現代化話語權,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認為現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發生。追本溯源,現代化的確起源于西方,但是隨著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諧的“現代性”噪音不斷擴大,世界仿佛在變成一架“發瘋的鋼琴”。“三個緊張”使西方現代化難以持續。
一是人與社會的關系緊張。近代西方大國經濟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對市場、對資源不斷擴張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以堅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來掠奪資源、薅取羊毛。這雖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來的繁榮,也埋下了它與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早期現代化進程,形成了以“歐洲體系”為骨架的“世界體系”的初期形態,以世界市場為基礎的現代體系。但這個市場體系,無疑延續了傳統的帝國式殖民體系的政治結構,形成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的內在矛盾,外化為世界體系的劇烈動蕩乃至分裂。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危機與革命、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映出這個世界體系形成之初,就開始解構。二戰后,這個世界體系的中心區域從西歐到美國重新整合。但后冷戰時代的沖突和危機顯示,伴隨資本主義工業化而來的現代性矛盾日益尖銳,世界體系已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
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人類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敵人。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氣都在遭到破壞。
三是人與人的關系緊張。當代西方社會在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現代化帶來了“迷心逐物”的現代病。無論社會怎么發展,無論經濟怎么繁榮,如果只是“心為物役”,到處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雙重標準,連人類共同價值的底線都不遵守,世界如何和平安寧,發展又如何協調持續?
“三個緊張”使西方現代化背離了人類,現代性背離了人性。那么,出路何在?
2004年5月,英國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發表的《北京共識:提供新模式》,就認為中國通過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探索出了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不僅適合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仿效的榜樣。“‘中國模式’的有效性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人類思想寶庫要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的確,中國共產黨探索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理論邏輯的超越,重寫了世界現代化理論。
中國式現代化對于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帶領中國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展示了成功的實踐,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向世界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現代化所遵循的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于資本的邏輯,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克服了西方現代化道路日益加劇的“三個緊張”的弊端。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全面超越,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形成了系統協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理論中關于以工業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其與西方現代化的基本邏輯并不相同,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區別。我們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長處,又有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資本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又有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沿著自己堅定不移的戰略邏輯,一步一步扎實推進。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加快邁上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文化基因,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了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理論的全面超越。西方現代化是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發展過程,形成了傳統和現代二元對立的文明觀,主張用現代性取代傳統性。而中國式現代化則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現代性和傳統性很好結合起來,探索創立具有包容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長期奉行“國強必霸”的叢林法則和對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維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堅守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的莊嚴承諾,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努力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貢獻力量。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作為一條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對于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世界將銘記這一歷史性時刻: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布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宣言。